您所在位置:首页 >> 疾病管控 >> 犊牛疾病 >> 犊牛疾病

犊牛疾病

犊牛疾病

2015-12-23

犊牛疾病
一:犊牛饮食性腹泻
  所谓饮食性腹泻,主要是指由于饮食(乳及代乳品)不当或品质不良而造成的腹泻。其特征是消化不良和拉稀。 因饮食而引起的腹泻,奶牛场常称为犊下痢,为犊牛胃肠消化障碍和器质性变化的综合性疾病。
【病因】饮食性腹泻为犊牛常发疾病。由于腹泻,致使犊牛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发育受阻;发病以1个月内最多,2月龄后减少;全年都有发病,一雨季和冬春季发病最多。10天以内的犊牛,此种症状多与大肠杆菌感染有关。 【症状】粪呈暗红色,血汤样,多见于1个月的犊牛;粪呈白色,干硬,与过食牛奶与乳制品有关;粪呈暗绿色、黑褐色,稀粪汤内含有较干的粪块,多见于1个月以上的犊牛。犊牛饮食性腹泻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饮食,合理治疗,经1~2天可痊愈;但当饲养管理不当,腹泻仍可再次发生。下痢有食欲者,病程短,恢复快;下痢无食欲者,病程长,恢复慢;下痢持续或反复下痢者,犊牛营养不良,消瘦,衰竭,预后不良;当继发感染,犊牛体温升高,伴发肺炎者,病程长而预后不良。
【治疗】治疗的前提是加强饲养,精心护理。治疗原则是健胃整肠,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
  减少喂奶量或绝食。通常可减少正常乳量的1/3~1/2,减少乳量用温开水替代;绝食24小时,可喂给补液盐,当腹泻减轻,再逐渐喂给正常乳。
  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症状选用:   (1)对腹泻而有食欲者,用四黄散150g一次喂服,每日三次,连服三天。   (2)对腹泻带血者,首先应清理胃肠道,用液态石蜡油150~200毫升,一次灌服。次日,可用止痢博士150g一次喂服,每天服三次,连服2~3天。
  (3)对腹泻伴有胃肠鼓胀者,应消除鼓胀,可用磺胺脒5克、碳酸氢钠5克、氧化镁2克,一次喂服。
  (4)对腹泻而脱水者,应尽快补充等渗电解质溶液,增加血容量。常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林格液1500~2500毫升、2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5%碳酸氢钠溶液250~30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日补2~3次。
  (5)对腹泻而伴有体温升高者,除内服健胃、消炎药外,可用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一次肌内注射,每日2~3次,连续注射2~3天。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犊牛饲养管理规程,是预防犊牛饮食性腹泻的关键。
(1)出生时及时喂给初乳,使犊牛能尽早获得母源抗体。
(2)坚持“四定”即定温、定时、定量和定饲养员。乳温恒定,不能忽高忽低;喂乳时间固定,不能忽早忽晚;喂量固定,不能忽多忽少;要选恳用心、有经验的饲养员管理犊牛,要固定人员,不能随时更换。
(3)饲喂发酵初乳。初乳发酵和保存最适温度为10~12℃,夏天可加入初乳量的1%丙酸或0.7%醋酸防腐。应用自然发酵初乳喂给犊牛,50~70天断奶,喂发酵初乳200千克,犊牛发育正常,可预防腹泻。 (4)保证饮乳质量、严禁饲喂劣质乳品及发酵变质腐败的牛奶。 (5)因缺硒能引起犊牛腹泻,应在缺硒地区或因缺硒而发生腹泻的地区,可给妊娠后期母牛注射0.1%亚硒酸钠溶液20毫升,隔0.5~1个月注射一次,共注射2~3次。
(6)泛酸钙加入乳中引用,每头犊牛每天1次,每次50~100毫克,从出生后第一天起饮喂,连续45天,可以预防腹泻。

 

二:犊牛大肠杆菌病犊牛大肠杆菌病,又叫犊牛白痢。是由于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新生犊牛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腹泻、脱水、衰竭和败血症,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完成的损失日益明显。
【病因】大肠杆菌分为病原性大肠杆菌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生化特性的方面没有区别,但抗原性是不同的,使犊牛治病的多带有K99抗原,能产生内毒素和肠毒素,内毒素能耐受高温,100℃需要30分钟才能破坏;肠毒素分耐热和不耐热性。不耐热性的抗原性,60℃10分钟即可破坏;耐热性的抗原性,须60℃以上、较长时间才能破坏。在牛出生后10天内多发。病畜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污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牛的乳头、皮肤过哺乳用具。当犊牛哺乳、舔食或饮水时,经消化道感染。此外,也可经子宫内或脐带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犊牛在冬春舍饲期间多发,在没有及时吃到初乳、饥饿、过饱、饲料不足、比例不当或突然改变,可诱发本病。而舍内通风不良、气候剧变、饲养用具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加快本病流行的因素。[症状]犊牛潜伏期很短,仅几小时,根据症状和病理可分三种类型。
1.败血型常侵害1~14日龄的犊牛,一般存在局部感染。犊牛表现发热,精神不振,虚弱,心动过速、脱水。可视黏膜充血和斑点样出血。间有腹泻,常于症状出现后几小时到一天内急性死亡。有时未见腹泻即归于死亡。死亡率高达50%~80%。只能从血液和内脏中容易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2肠毒血型较少见。21日龄以内的犊牛可发病,以7日龄以内的犊牛多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70%~100%。常表现突然死亡,如病程稍长,可见典型中毒性神经症状,先是不安、兴奋,后是沉郁、昏迷、死亡。死前多有腹泻,由于大量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被吸收,所以,没有菌血症。 3.肠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0℃,几小时后出现拉稀,体温降到正常,粪便开始粥样、黄色,后为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有酸败味,病后期肛门失禁,有腹痛,用后蹄踢腹,病程长的,可出现肺炎及关节炎,如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不死的病犊,恢复缓慢,发育迟缓,常伴有脐炎、关节炎或肺炎。
败血症和肠毒血症死亡的病犊常无明显病理变化,肠型的病犊尸检可见胃有凝乳块,黏膜充血、水肿,覆有胶状黏液,皱褶部有出血,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肠黏膜充血、出血,部分粘膜上皮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肾苍白,有时有出血点,胆囊内充满粘稠绿色胆汁,心内膜有出血点,病程长的有关节炎和肺炎病变。 【防治】
本病通常来不及救治。在治疗上可选用抗生素、磺胺药,如氯霉素、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脒、呋喃唑酮,并对症治疗,可用活菌制剂如促菌生、调痢生等。犊牛还可灌服药剂来调整胃肠机能,其配方为葡萄糖67.53%、氯化钠14、34%、甘氨酸10.3%、枸橼酸0.81%、枸橼酸钠0.21%、磷酸二氢钾6.8%。称取上述制剂64克,加水2000毫升,即成等渗溶液,喂药前停乳2天,每天喂2次上述溶液,每次1000毫升。
控制本病在于预防,对怀孕母牛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犊牛应及时吃到初乳,饲料配比应适当,误食牛饥饿和过饱,断乳前后饲料不要突然变更,冬春季做好保暖通风工作及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消毒,病菌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强,5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能很快将其杀死。 三: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疱疹病毒Ⅰ型、坏死性鼻炎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上呼吸道气管粘膜充血,出现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有时引起阴道炎、龟炎、结膜炎、流产、乳房炎、脑膜炎等疾病。 【病因】病原体为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属于牛疱疹病毒。对乙醚和酸敏感。许多消毒药都可以使其灭活。 【症状】
1.呼吸型 病初体温在40℃以上,精神极其沉郁,拒食,鼻粘膜高度充血,有大量的黏液性鼻汁,出现浅溃疡,因鼻塞、鼻镜发炎、鼻部发红,有结膜炎症状,流泪。因炎性渗出物阻塞而造成呼吸困难,因鼻粘膜坏死而呼吸困难,咳嗽。有时可见带血粪便。呼吸道粘膜高度发炎,有溃疡,上面附着腐臭的渗出物,并可见化脓性肺炎;病程中期呼吸道上皮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症状明显消失。第四胃粘膜发生溃疡,大小肠有卡他性炎,脑膜脑炎病灶呈非化脓性的变化。流产胎儿肝、脾局部性坏死,有时皮肤有水肿。
奶牛病初奶量大减以致停止,如病程短可恢复正常。重症者,几小时可死亡。多数病程10天以上,恶性流行时牛群发病可达5%以上,死亡率10%左右。

2.生殖道感染型 因配种感染,一般潜伏期在1~3天。开始时发热,精神沉郁,无食欲、尿频、有痛感。污染附近皮肤。月门。阴道充血,阴道部有不等量的粘液性分泌物,阴道粘膜出现小白色病灶,可发展为脓疱,大量的小脓疱使阴道前庭形成广泛的坏死膜,脱落后形成擦破面。经10~14天可愈合。公牛感染潜伏期2~3天。精神沉郁,不食,生殖粘膜充血,轻者1~2天恢复,重者除发热外,月茎上皮出现脓疱,包皮水肿,10~14天开始恢复。
【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案。可试用土霉素控制继发感染。也可应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如百草瘟清灵等。 四: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发病后,引起牛病毒血症,产生免疫中和保护性抗体,据此认为,动物在病毒感染后能产生坚强持久的免疫力。其临床特征是高烧,口腔黏膜烂斑、腹泻、流产和胎儿异常发育。
【病因】吸吮初乳的犊牛可得到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并大体维持6个月,当抗体下降到零或一定滴度时,犊牛一旦接触抗原,可以受到感染,并出现抗体上升,这种感染和抗体上升,在牛群中占70%~80%,3岁或3岁以上的牛可达90%,它们可以终身免疫。
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以穿过胎盘感染,特别是怀孕早期。犊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血清抗体阴性的母牛一旦感染,常常通过胎盘使胎儿产生免疫抑制,引起持续性病毒血症,如果小牛正常产出,病毒血症能持续低带入成年期,这种牛临床貌似健康,血清中又无保护性抗体,但体内始终带毒,是牛群中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本病毒可有两种临床表现。黏膜病型主要侵害犊牛和青年牛,潜伏期一般7~9天,发病突然,患畜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沉郁,食欲丧失,反刍停止,产奶量下降或停奶,白细胞减少;发病2~3天,唇、腭、齿龈、口腔黏膜上皮出现浅表性烂斑,大量流涎,呼气恶臭;随后出现腹泻,最初为水样,后期带血和粘液,并排出带片的黏膜;有时出现口鼻部表皮烂斑,蹄冠发炎,趾间坏死或糜烂;此外,可出现鼻漏、结膜炎,病程几天到一个月,发病率2%~50%,但病的死亡率可达90%。 病毒性腹泻症状与黏膜病相似,但要缓和得多,病牛很少表现明显的发热,但体温常呈周期性波动,口鼻上皮常有烂斑,后期又往往联合成片并扩充到整个上皮,口腔偶尔有烂斑或溃疡,但不是固定症状,常引起蹄冠炎和趾间坏死,而出现跛行,可见病牛间隙性拉稀,尤其在后期更常见,此型发病率高,死亡率一般不超过5%。
妊娠期母牛患病导致的危害不一致,妊娠120天之内的,引起胎儿持续的毒血症,造成死胎或产下隐性感染和免疫耐受性的犊牛,其中的一部分犊牛长成成牛而妊娠,即可产下病毒持续感染的犊牛。怀孕90~120天感染经常出现流产和遗传性神经缺陷,如运动失调、角弓反张、战栗蹒跚,眼球震颤等多种神经症状。怀孕后期感染产下的犊牛,有血清中和抗体,并具有免疫力。
【防治】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可以减轻症状,增强机体抵抗力,促使病牛康复。 为控制本病的流行并加以消灭,必须采取检疫、隔离、净化、预防等兽医防治措施。预防上,我国已生产一种弱毒冻干育苗,可接种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接种后表现安全,14天后可产生抗体并保持22个月的免疫力。 五:犊牛轮状病毒感染
犊牛轮状病毒感染是指轮状病毒引起的新生或幼龄犊牛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水样腹泻、严重脱水和酸中毒。
【病因】病原为轮状病毒,犊牛轮状病毒比较稳定,在4℃下能保持形态的完整,加热至56℃经1小时不能灭火,耐酸碱;在粪或没有抗体牛奶中,18~20℃可存活七个月,仍具有感染性。 病畜和隐性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出污染饲料、饮水、垫草和土壤,经消化道传染给其他牛,痊愈后的牛可以再感染,成年牛可受到病犊传染,也可由牛传染给其他动物(如鹿、猪都可感染轮状病毒)。本病普遍存在,多发生在秋、冬季和早春。特别的寒冷、潮湿等应激因素,喂不全价的饲料或有其他疾病对本病的严重程度和发病死亡率有较大影响。 【症状】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感染轮状病毒,但常呈隐性经过,一般发病的多是新生牛或幼龄牛。
犊牛多发生在出生后一周内,潜伏期仅15~96天。病牛精神萎顿,体温正常或略高,如体温在正常以下则是将要死亡的征兆,厌食、消化吸收不良而腹泻,粪便呈黄白色的液体,有时带粘液和血液。腹泻延时,脱水明显,严重时常死亡,死亡率可达50%,病程1~8天。严重的病犊用葡萄糖盐水代替乳,饮后可获得痊愈(所以病犊继续喂乳是有害的)。恶劣严寒的天气,常使许多病犊腹泻后暴发严重的肺炎而死亡。
【防治】发现本病后对犊牛舍加强卫生清洁、消毒、保暖等措施,并停止喂乳,带以葡萄糖盐水饮用,对病犊实施对症治疗,如用收敛剂、抗生素、磺胺,可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静脉输注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以防止水和酸中毒,一般可获较好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实施一般的防疫措施,增强母子抗病能力,新生犊牛应在出生后1小时吃到亲母初乳。 六:犊牛脐带疾病 正常情况下,脐带在一周内干燥脱落,脐口由结缔组织封闭。犊牛脐带疾病大多数是由于断脐消毒不严或操作失误造成的,又分以下几种类型。
1.期待感染 是一种多见疾病。由于脐带断端有细菌繁殖的良好条件,在断脐时因卫生条件差、助产人员的手和器械消毒不严,之后犊舍拥挤,褥草脏污未及时更换,犊牛彼此吸吮脐带等,都可导致脐带感染,引起脐炎、脐静脉炎、脐动脉炎、脐尿管炎和脐尿管瘘。引起感染的病原,主要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和破伤风梭菌等,且多呈混合感染。脐带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菌血症以及全身各器官的感染,常见四肢、关节及其他器官慢性化脓性感染,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犊牛破伤风。 (1)脐炎
【病因及症状】是体外脐带的炎症,多发生在2~5日龄。犊牛精神不振,不愿吃奶,体温有时升高。脐部检查,可见脐带断端潮湿,有时溃烂化脓,脐周组织肿胀,触压疼痛,质地坚硬,挤压时从小瘘管排出少量浓汁,恶臭,有时因封闭排不出浓汁,感染的脐带和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有时肿胀很大,并有毒血症。 【治疗】首先要排脓,脓肿要切开,再用消毒药液清洗,除去坏死组织(尽量排净,见新鲜创面为止),用5%碘酊擦涂内创面,不要用膏剂和粉剂药物。脐部肿胀发硬时,将100万青霉素溶于30毫升注射用水,做脐周围封闭;有体温升高者要做抗感染全身治疗。 (2)脐静脉炎 【病因及症状】可能发生在靠近脐部、也可能引起脐静脉发炎,肝脓肿。患犊多为1~3月龄,表现为不爱活动、厌食、生长发育迟缓,中度发热,脐部通常肿胀,并有浓汁分泌。将病犊卧倒,触诊腹部,可发现由脐到肝脏有一条明显索状肿物。有时用探针探针,能帮助诊断。
【治疗】对脐静脉的治疗,局部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无效时,要用腹腔手术切除发炎的脉管或脓肿。患有肝病的一旦确诊,最好淘汰。
(3)脐动脉炎。
【病因及症状】脐动脉炎临床少见,但脐动脉炎能从脐部蔓延到髂内动脉,继发慢性毒血症,生长迟缓。将犊牛仰卧保定进行局部和腹部触诊,可触到手指粗细的索状物。 【治疗】根本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发炎的脐动脉,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4)脐尿管眼和脐尿管瘘。
【病因及症状】是脐部到膀胱的脐尿管的炎症。患部肿胀,向外排出脓汁。有的病犊脐部正常,但进行腹部深部触诊时,可触到脐部向腹后延伸的索状物,感染到膀胱,引起膀胱炎,排脓尿。治疗用腹腔手术切除发炎的脐尿管。
脐尿管瘘是脐带脱落后脐尿管封闭不全引起的。常见尿液从脐孔滴出,引起脐孔发炎,组织增生,脐孔周皮肤发炎、湿疹等。严重的病犊,精神不振、食欲差,如发生感染,形成脐尿管炎。
【治疗】用消毒药液清洗脐孔及周围,然后行脐尿管结扎,术后涂碘酊。如有全身感染,应用头孢王抗感染。 2.脐出血
【病因及症状】脐带断端或脐孔出血,往往由于人工助产时过于用力拉出犊牛,脐带猛力断裂,影响脐带脉管封闭,也可能因为犊牛虚弱,发生窒息等原因造成脐出血。脐出血时,血液滴状出血为脐带静脉出血,成股流出为脐动脉出血,也有动、静脉一起出血。
【治疗】可用消毒的细绳结扎脐带断端;如果断端过短或已缩回脐孔内,可用消毒纱布撒上止血消炎药物填塞脐孔,外用纱布包扎或用线缝合脐孔,压迫止血。失血过多的犊牛,最好输母牛的血。